首页 |
|
念念不忘
刚参加工作时,我还是一名工程部资料员,每天在数据台账和海量图纸中打转。由于刚步入社会,面对环境与角色的转变,对未来充满了迷茫。部长看出后,他让我多看看公司官网,上面有企业发展的各类资讯,可以帮助我加快对企业的认知,还特别叮嘱多逛逛“职工艺苑”栏目,那是咱自己职工写的散文,讲的工地故事,读起来很有“嚼头”。
听了部长的建议,我每天上班第一件事,便是点开公司网站,看看企业最新动态与各工地的进展。每当太阳落山,经过一天的忙碌,疲惫之余读读同事们写的散文随笔,虽是相隔千里,但在文字中却能获得共鸣。
几年后,我转岗到综合办公室,开始真正拿起“笔”写文章。最初,我时常会“提笔忘字”,半晌也构思不出一句完整的话。为了能够尽快成长为“专业”通讯员,我翻出前辈们的文章,分门别类进行学习,试着临摹他们的作品。写作的过程是苦恼的,但每当自己精雕细琢的稿件能够得到认可,那份欢愉却能在心中开出花。
四年前的一次培训,在水乡姑苏、金鸡湖畔,我第一次听到了新闻大咖的讲课,在为期三天的“媒体走进中铁十四局”活动中,我就像一块不断汲取养分的海绵,慢慢积蓄起新闻写作的梦想。
在我的身边,有很多工地“写手”,他们的作品发表在网站、报纸,还有企业内刊,多是久闻其名,未见其人。了解了他们的成长历程,几乎都与宣传报道培训分不开。经过讲师的分享与点拨,我们很多通讯员就如同顿悟一般,忽然开了窍,之后便是在新闻写作的路上开始一发而不可收拾。
去年,我参加了中国铁建融媒体推进会暨业务培训会,会议邀请了《人民日报》、共青团中央等单位的新媒体编辑进行授课。作为一名资深“网民”,我的生活无时无刻都离不开融媒体产品,一张图片、一条影像、一段文字,都能串联起“你就是我、我就是你”的巨大情怀与感动。
印象最深的就是分组讨论环节,我们与铁建国际、中原区域总部、铁五院等兄弟单位相聚一席,听他们讲述卢赛尔体育场历时五年的建设故事,以及铁五院着力打造新材料研发科普阵地的构想。时值冬日,但大家畅谈融媒、思想交锋的氛围却格外火热,这是一场知识盛宴,更是一次“破题”之旅。
始于热爱、终于理想。每一次培训都是再出发,四年前的姑苏之约,使我感受到文字与影像的魅力,成为我走入宣传大门的指向标。而今,中国铁建融媒体培训会圆满落幕,新的挑战与机遇正等待我们探索。(作者:陈亚楠)